3月20日,中国音乐学院举办2024年第一期“音乐厅里的思政课”。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国家一级指挥于海以“最爱我们的国歌”为主题,为现场师生深情讲述国歌与国歌背后的故事。党委常委、副院长黄虎教授出席本次思政课并主持。教育学院全体师生、本学期修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学生和思政部、基础部教师共同聆听学习。本期“音乐厅里的思政课”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教育学院共同主办。
于海从事音乐工作50余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在天安门广场上经历过五代领导人检阅的指挥家,曾数千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演奏、指挥国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连续10年为国歌立法提案,荣获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被誉为“催生国歌立法的指挥家”“推动国歌立法的音乐家”。
于海先后从“国歌的概述”“《义勇军进行曲》的发展历程”“国歌崇高神圣、至高无上”“国歌是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我们国歌是最好的国歌”五个部分对国歌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他谈到,国歌是国家的声音标志和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音乐经典,凝聚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精神力量,是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劲旋律。
在讲述《义勇军进行曲》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时,于海饱含深情地介绍了田汉、聂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一生,尤其是聂耳从小才华横溢、树立远大志向和艰苦奋斗的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谈到“国歌是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时,于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利比亚撤侨和香港回归的故事。鲜活、生动的案例让在场师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国歌和个人生命、国歌和国家主权的密切关系。
“国歌歌词共有84个字,节拍有37小节,标准时长46秒”,于海通过逐字逐句地讲解国歌中每一句歌词的深刻内涵,并以“黄金比例”来诠释国歌的旋律和与世界各国的国歌进行对比,告诉现场师生,“我们的国歌是世界上最好的国歌,是最有振奋的气势,最有深刻的内涵,最能鼓舞人心的国歌。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爱我们的国歌、不好好传承我们的国歌精神”。
于海号召全体同学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从唱响国歌开始,放开自己的歌喉,大声地唱出我们的赤子之心、爱国热忱、爱党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代代相传。
讲座最后,在于海的指挥下,全场师生肃立,高声齐唱《义勇军进行曲》,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激荡着现场师生的内心。
党委常委、副院长黄虎教授在总结时说,这堂音乐厅里的思政课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发展历程谈起,于“我们的国歌是最好的国歌”收笔,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富含哲思、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听完于海老师的课,最大感受就是生动、鲜活、深刻、担当。希望在场老师向于海老师学习,以“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久久为功,通过鲜活、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提升教学有效性。同时,黄虎副院长寄语现场师生,在国歌传扬、国歌教育上积极发力,展现国音人的担当。
课程结束后,现场师生纷纷表示,“唱了那么多次国歌,今天是唱得最激昂的一次,通过聆听讲座,对国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国歌的发展历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五年来,中国音乐学院党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创立了“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品牌,着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等艺术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音乐专业特色、学校发展历程、名家成才经历充分结合,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科学理论性与具体实践性、教学统一性与教育多样性、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知识灌输性与价值启发性等方面结合的特点,有效推动了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守正创新。